自长毛象上搬运来的对《流浪地球》这部电影的吐嘈与评论。

原文写于2019年2月6日,略有小修改。


今下午去看了《流浪地球》,感觉嘈点满满。当然作为灾难片来看还勉强可以忍受。科幻片?抱歉,我没有看到什么科幻元素。

这么大的工程,途经木星时,发动机竟然停机了!而且还不是一两台,是四千多台,快一半了好吧!就这可靠性,还想把地球推离轨道?

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百分之五,想要达到这种程度,科技必须要有突破性进展,但对于这一点片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,一点未来感都没有。

最后那个引爆木星的方案,Mose不是说已经论证过,成功率为零,那最后怎么成功了,专家们都是吃干饭的吗?

既然3号预案,启动前你就知道注定失败,那你还折腾地面上的人干啥?一个动员令,把人折腾够了,大家都以为完事了,然后开始放嘲讽,“哈哈哈!你们很努力了!但是卵用没有,等着死翘翘吧!我们先走一步了!”户口他们提方案时,又说什么,要珍惜最后的团聚机会,为了这样没有成功率的救援方案动员太不人道,那你3号预案就人道了?

更大的败笔是片中加入太多无关的梗,比如说反复出现的那个搞笑的机车启动提示,分散了观众本就已经足够分散的注意力,更是完全冲淡了不得不逃亡的悲凉狼狈的气氛。


当然,宽容一点,可以说上面那些嘈点都是小问题,可以忽略不计。

《流浪地球》最大的败笔是失去了家园毁灭在即,不得不流浪逃亡的狼狈与悲凉,失却了“流浪”之意。

将地球推离太阳,推至4.22光年外的比邻星,这是什么概念呢?

先看一组数据:

  • 太阳直径:1.392×10⁶ km

  • 地球直径:1.274×10⁴ km

  • 木星直径:1.3982×10⁵ km

  • 地日距离:1.4962×10⁸ km

  • 太阳至比邻星距离:3.9921×10¹³ km (4.22 ly)

上面的数字可能有一点抽象,用现实中的例子转换一下吧。

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1895km,如果太阳位于北京,比邻星位于广州,那么太阳有多大呢?

同比例换算一下可知,太阳的直径大约6.6cm(水杯的粗细),地球的直径大约0.6mm(自动铅蕊的粗细),地日距离大约7.1m。

太阳系最大的行星——木星只有6.63mm,只有一个小玻璃球大。

从北京到广州这么远的距离,途中只有几颗不到玻璃球大小的星球,宇宙真的是太过于空旷了。

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许已经十分遥远了,但这仅仅7.1m,而我们的任务是至1895km外的比邻星。

在这漫长的旅途中,相伴的只有空旷与黑暗。

所谓流浪地球,就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太阳母亲,不得不离开温暖的摇篮,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着未知的远方远征。

昔日哺育人类的太阳母亲成为了恐怖的源头。

日出日落,这已经持续千亿年的场景,却永远成为了奢望。

流浪2000年(人类文明史的一半的长度),100代人,我们真的能到达新的家园吗?

失去了母亲,在黑暗、空旷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呀,会不会因为寂寞而发狂?

《流浪地球》电影,只借用了原著的设定与背景,却丢弃了原著的悲凉与无助。而这种面对宇宙的无力感,面对未知的恐惧感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殊死搏斗,才是流浪地球的核心,以及片名中“流浪”的含义。


电影《流浪地球》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《流浪地球》,那让我们对照原著来看一看。

原著中也有地质活动使的地下城被毁,但原著中是冰冷无情的排队,最后母亲和其它一万个没有来得及出来的人一起葬身在了岩浆之中。在这样的时刻,竟然还要排队,冰冷无情的理智。

途径木星,原著中是虽然看起来很大,但却如同计算的那样,平安通过,地球的引力撕裂了木星的云层。

电影中的场景真的是太过于儿戏了,地球发动机停机会不会让地球坠入木星,这个问题先暂且不论,就按电影中的设定来吧。

对于木星这样一个人类已经很了解的行星,再加上有能造出行星发动机的科技水平,竟然因为这个已知的行星停机一半,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
我只想说,如果地球因为这点事情就要坠毁,那就坠毁吧,这才走了不到40m,就出了这纰露。谁知道接下来1895km,会出什么事。


总结:将《流浪地球》当作灾难片看还可以,但说《流浪地球》是科幻片,真的是有一点搞笑了。 片名方面需要商榷,完全没有体现出流浪的感觉,不如将片名由“流浪地球”改为“拯救地球”。